开云足球靠谱吗 散料物流核心装备制造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会员单位
门式桥式起重机制造A级资质  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
全国咨询热线:400-106-1109
设备展示
您的位置: 首页 > 设备展示 > 设备展示
设备展示

那些年老广“出粮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这里……

时间: 2024-04-05 07:25:40 作者: 设备展示

  昔日,西关十八甫是沿着西濠涌(古代广州西城墙外的护城河)西岸与大观河两岸分布的十八条商业街圩,大致位于今越秀区第一津街至荔湾区十八甫路一带。

  “十八甫”兴起于明代,是广州最早的商业区。在十三行崛起之前,这里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。今日广州不少百货名店、酒楼食肆乃至金融机构都发端于此。

  如今,西濠涌和大观河已深埋地下,但“十八甫”依然是“商业”“烟火”的代名词,连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成了人们了解广州商都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  据说,广州其实有十九个“甫”,但人们习惯称之为“十八甫”。“甫”字到底啥意思?又有什么来源?对此,人们有很多解释,有人说,这是古越语里留存下来的,有“村庄”的意思:也有人说,这是“铺”字的简写,“十八甫”就是十八“铺”。不过,多数人认为,“甫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“埗”,有埗头、商圩之意。不管怎么解释,“甫”这个地名都与广州的“水”和“商”密不可分。

  为了弄清楚“十八甫”究竟在哪儿,记者找来一张古代西关地理示意图,趴在上面研究了半天,从第二甫到十八甫,一个个都找到了,唯独“第一甫”,怎么找也找不到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
  据史料记载,古时的西濠涌是广州西城墙外的护城河,与东城墙外的护城河东濠涌相互呼应。西濠涌源于古兰湖(今流花湖之所在),一路向南,注入珠江,全长约5000米。“十八甫”中的前八“甫”,就是沿着西濠涌西岸,自北向南一路分布。

  如今,从流花湖畔出发,穿过东风西路,进入人民北路,再向西走50米处,就有一条小街,一棵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树立于街中,这便是“十八甫”的起点——第一津街。

  广州有句俗语:“人好你话好,唔识花共草,行到第一津,完全冇晒谱(甫)”,用的就是这个典故,大意是说人讲话没“谱”,人云亦云。不过,据史料记载,“第一津”原本被呼作“第一甫”,但因其位于通向兰湖的水道上,又是明代西濠涌第一个繁忙的码头(旧称“津”),渐渐地,“第一甫”的称呼就被“第一津”取代了。

  其实,广州还有不少名字里带“津”的地方,这个“津”字就是一个线索,告诉我们,这一些地方昔日有码头。比如,越秀区东山口附近的“寺贝通津”,本义就是指通往珠江码头的小路。

  第一津街走到头,就是西华路。始建于南汉时期的彩虹桥横跨于驷马涌(原名“洗马涌”)之上。相传,清初平南王尚可喜、靖南王耿继茂受命南征,这一带就是清军大营所在地,每到黄昏,几千匹战马在河里洗澡,“洗马涌”之名正是由此而来。

  走过西华路路口,沿着光复路一路往南,一直到太平桥,就是第二甫至第八甫的位置。据《广州地名志》记载,20世纪二三十年代,广州“拆城修路”,第二甫到第八甫一线也修起了马路,以“光复”命名。

  今天,走在光复路上,几乎找不到“诸甫”的影子,只有一些小巷子还挂着三甫横、五甫水脚、六甫水脚、七甫水脚、八甫水脚等铭牌。“水脚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涌边渡口的意思,不过,如今的西濠涌已成暗渠,倒是留存下来的一些街巷名称还藏着这条千年护城河的历史印记。

  沿着光复路往南走,走过龙津路口与长寿路口,在今天人民南太平桥附近,但见上九路直往西拐,与昔日的西濠涌几乎呈垂直走向。这里边又有什么名堂呢?

  原来,今天的上九路,原本叫做上九甫,是第九甫的一部分;而这里本来有一条运河,名叫大观河。从第九甫开始,“诸甫”就不再“跟随”西濠,而是“跟随”大观河往西拐弯,折入西关平原。第九甫、第十甫、十一甫……“诸甫”相依相偎,排列在大观河两岸。

  分布于大观河两岸的“诸甫”靠水吃水,逐渐兴盛起来,各式各样的货栏、店肆夹岸遍街,成行成市。其中,第九甫至十四甫位于大观河北岸,由于第九甫较长,被分成了两半,地势高的部分叫作“上九甫”,地势低的部分叫作“下九甫”,也就是今天的上九路和下九路;十五甫至十八甫则位于大观河南岸,因为商业兴旺,渐渐也有了名气。

  现在,虽然上下九、第十甫、十一甫等带“甫”字的地名保留了下来,但与过去相比,还是有了不小的变迁。比如,明代开凿大观河后,十四甫本在船舶出柳波涌、入珠江的航道附近(大致在今十八甫北路附近),不过,后来河道淤塞,码头渐移,十四甫逐渐就消失了。据《荔湾区志》,原本位于今装帽街和桨栏路一带的十五甫、十六甫,因清道光年间的一场大火,易地重建于今宝华路一带,并取名十五甫正街、十六甫新街,以示传承与区别。十七甫后来也并入了十八甫,如今十八甫路旁还有一条名叫“十七甫北”的小巷子,算是保留了一点记忆。

  常被忽略的是十九甫,这是一条长不到100米的巷子,位于上下九商业街内,连接着上九路和良巷。不过,也有的人觉得,本来没有十九甫,是后人硬生生加上去的。但不管是十八个“甫”,还是十九个“甫”,人们习惯将这些甫统称为“十八甫”。

  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说,不管怎么说,广州“十八甫”都是因水而兴,与今天交通枢纽之地往往也是商贸兴盛之地可谓一脉相承。“以水为财,路通财通。过去货物主要靠水运,历史上‘十八甫’水网密布,运输十分便捷,广州作为千年商都,自古贸易繁华,发达的水网功不可没。”他说。

  怀远驿、文澜书院、光商公司、真光公司……这些名字在我们听来或许有些陌生,但在昔日的广州城,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字,承载着“十八甫”厚重的商贸传统。如今,只有一些街巷的名字留存下了与它们有关的记忆,但它们承载的商业传统则一直在延续,喧闹的市声从“十八甫”响起,直到满城缭绕,生生不息。

  在“十八甫”众多的商业遗迹中,一条挨着十八甫路、名叫怀远驿的巷子一点都不起眼,但就是这条小巷子,在古代广州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可谓叱咤风云。

  怀远驿的传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。众所周知,广州历来是我国海上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之一,唐宋时期,外来使节与商人往来不绝。当时,外商在广州完成交易后,不能马上回航,要耐心等待风向转变,有时一等就是好几个月。其间,商人也不能一直住在船上,因此,中国主要港口城市都设有驿馆,对外商迎来送往。

  宋嘉祐年间(1056年-1063年),经略使魏瓘在今北京南路修建海山楼招待外商,宋绍兴六年(1136年),官方将今教育路药洲遗址附近的奉真观改为怀远驿,供外商居住。明代,广州是外商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。刻于康王南路东侧怀的远驿碑文记载,明永乐三年(1405年),朝廷在福建、浙江、广东三省分别设立来远驿、安远驿和怀远驿。

  怀远驿就设在今荔湾区十八甫路一带,兼具开展贡舶贸易的职能。当时,怀远驿规模之大、存续之久、接纳外国使节之多、产生影响之广均居三馆之首。

  明嘉靖元年(1522年),朝廷取消了福建、浙江两地的市舶司,仅保留广东市舶司,实行“一口通商”。怀远驿成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。明代诗人孙蕡在《广州歌》里的“轲峨大舶映云日,贾客千家万家室”之句,便是描写包括“十八甫”在内的西关外贸区盛景。

  外商对当地情况不熟,往往要依托本地牙行的“牙人”(相当于现在的中介)帮忙。怀远驿的牙行就是后来十三行行商的雏形。清康熙年间以后,随着江岸线南移,怀远驿的地位逐渐被与其仅百余米之距的十三行夷馆取代,繁华盛景不再,其身影也渐渐在历史长河中淡去,如今只留下一条街巷,让人们感受岁月流转的气息。

  在“十八甫”,能让人们透过历史看到当年繁华的古迹远不止怀远驿一处。就在离怀远驿不远的下九路以北、文昌巷以东,有一条叫作“文澜巷”的巷子。小巷貌不惊人,走在巷子里,很难想象这里曾有一座辉煌了一百多年的文澜书院。

  据史料记载,文澜书院虽有书院之名,但既不讲学,又不授课,乃是怀远驿之后“十八甫”的又一个商贸地标,甚至有着“广州商界灵魂”之称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文澜书院又是什么来头?

  说起来,文澜书院的缘起相当务实。19世纪初,正是十三行商人富甲一方之时,繁忙的西濠涌偏偏极易淤塞,每逢大雨,排洪不畅,既影响货运,居民也饱受水浸之苦。清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十三行潘、伍、卢、叶等几大巨贾捐出下九甫十几间大屋,成立“清濠公所”,所清之濠,当然就是西濠涌。同一年,诸巨贾再次扩建公所,取名“文澜书院”,以文会友,广聚粤中仕子。

  由此,文澜书院既有“清濠”之责,更成了一个商人与仕子的俱乐部。据说,当时广东科场仕子皆以入院为荣。

  当时,众多商人、仕子聚集于文澜书院,许多重大事情,也都在这里讨论决定。清代,广州的商业有“七十二行”之称,“七十二行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人组织,也没固定的办公地点,需要讨论重大事项时,由各行推举代表,到文澜书院集议。当时的文澜书院,能够说是广州商人的大本营。

  清末民初,西关富贵人家多住在荔湾涌两岸,清代民族资本家陈启沅的儿子陈廉伯开办了“荔湾俱乐部”,并逐步取代文澜书院,成为商人聚集之所。原来的文澜书院逐渐湮没,如今只剩下不起眼的文澜巷,保留着这一段商业记忆。

  在老一辈广州人眼中,“十八甫”就是商贸、商圈的代名词,最核心处就在今天的上下九、第十甫、十八甫路一带。特别是上下九,在南北朝时就是商业区,当时叫作“绣衣坊”,而“十八甫”的别的地方还在水下呢。

  20世纪初,广州开马路、建骑楼,有规划地建设了3个商业中心区,“十八甫”的上下九就是这里面之一。原来狭窄的街道被扩筑成大马路,商铺、茶楼、影院林立两边,崛起于“十八甫”一带的百货公司和金融银号就是其中翘楚。

  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广州《七十二行商报》刊登了一则广告:“本公司开设在香港中环大马路,专办洋什货、家私、匹头、丝绸生意……”这是香港光商公司在广州打出的广告。广州近代商业之发端,与这份广告息息相关。

  这一年,光商公司在“十八甫”开出分店,首创分柜式明码实价售货,分柜销售,拉开了广州公司化商业百货的序幕。3年后,在香港开办真光百货公司的广东籍华侨黄在扬、黄在朝兄弟又将分店开进“十八甫”,以经营名贵百货为主,比光商公司的规模更大,坊间称之为“省港真光公司”。

  黄氏兄弟还在天台设置了游乐场,把走街串巷卖唱的“师娘”(艺人)请来演出,在坊间很受欢迎。当时,西关小姐对新开的百货公司情有独钟。有一首竹枝词写道:“大洋货铺好铺场,拆白联群猎粉香。毕竟西关人尚侈,食完午饭去真光。”

  很快,崛起于“十八甫”的百货业扩张至长堤一带。20世纪初,广州四大百货公司中,两家在“十八甫”,两家在长堤。这些由归国华侨投资兴建的百货商店,开创了现代百货经营模式之先河,令人耳目一新。“真光”首创的娱乐表演也引来茶楼、酒楼等争相效仿。一时间,“十八甫”一带出现了“琵琶卓板深宵闹,二八盲姑唱粤讴”的景象。

  此外,“十八甫”的金银铺子也很热闹。今日恒生银行之源头,就在“十八甫”的金铺子里。1910年,祖籍广州石溪、出生于澳门的何善衡,因为家里穷,被父母送回广州。后来,他进了一家金铺当学徒,干一些打杂的活。由于这一带港商众多,商业氛围浓厚,何善衡很快就对黄金和港币交易了如指掌。24岁那年,他与何贤等人合股,在第九甫开设汇隆银号,做起了黄金和港币买卖,铺面并不大。不过,就是这家铺面不大的银号,孕育了今天大名鼎鼎的恒生银行。从“十八甫”走出来的何善衡,后来又主导编制了香港恒生指数,成为全世界长期资金市场的风向标之一。1993年,何善衡被授予“广州市荣誉市民”称号。

  曾经颇负盛名的怀远驿、文澜书院已经远去,只把记忆隐藏在了地名里;曾经船来船往的西濠涌和大观河也已深埋于地下,但“十八甫”形成的商贸文化依然在延续。

  从上下九到长堤再到环市东路,从天河商圈到珠江新城再到白云新城、番禺万博新商业综合体崛起,广州千年商都之脉一直在向更高、更广处延展。

 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以上下九为代表的“十八甫”再次被定为广州三个全市性一级商业中心之一。20世纪50年代,位于长堤的南方大厦跃居内地百货公司前列,1983年销售总额居内地十二大百货商店之首。从这里走出来的广州友谊商店,改革开放初期在环市东路“安营扎寨”,最开始专为外国友人、国际海员以及华侨提供高档消费品,后来向国内外消费者全面开放。

  进入20世纪90年代,步行街成为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。1995年9月,政府将第十甫、下九路辟为晚间步行街,后来发展为全天步行街。虽然上九路并非步行街,但人们还是习惯将其纳入,统称为“上下九步行街”。

  当时的上下九号称“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”,延续了“十八甫”商业历史的荣光。1200多米长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,最多的时候超过300多家,北侧多是金铺、鞋铺,鹤鸣、吴志记等鞋帽店名气不小;南侧的花纱棉布庄、纶章纺织品商店等也是广州人很爱逛的名店,信孚、文华等呢绒店、服装店在业界也颇有影响。

  其中,创始于1880年的信孚服装店最初设于沙基,专为洋行高级职员制作西服,是当时广州四大洋服店之一。创办于1948年的鹤鸣鞋帽店,做工精致,鞋样美观。有老一辈广州人回忆,20世纪八九十年代,能穿上一双鹤鸣皮鞋,是很有面子的事。

  入夜以后的上下九步行街最为迷人,满街灯光璀璨、霓虹闪烁,商场内外,人头涌涌,衣香鬓影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不少广州人发了工资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逛上下九。外地人来广州,也都要去上下九走一走。

  广州历史背景和文化学者叶曙明回忆说,当时上下九的灿盛丰美,让人无暇东顾西盼,专注于一个亮点,足可流连半天。

  进入21世纪,随着珠江新城、白云新城、番禺万博等商圈的崛起,加上互联网消费的兴起,“十八甫”的容颜又开始发生改变,这里一部分成了城市宜居之地;一部分成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,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城市商脉。截至目前,广州的26个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有超过十个与“十八甫”渊源颇深。

  在“十八甫”游走时,记者看到,第一津街已成了生活小区,第二甫至第八甫所在的光复路也释放着浓浓的烟火气。住在桃园小区的李先生和记者说,他是这一带的老住户。“50多年了,我对这里很有感情。以前住过好几个地方,现在退休了,依旧是觉得这里好,又搬回来了。”李先生说,这一带生活很方便,出门就是商店,餐馆也很多。他一边说,一边带着记者走向一家粤菜酒家,“已经和朋友约好,中午一起喝茶。”广州人去酒家“喝茶”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三五好友围坐,要上一壶茶,点几份茶点,边饮边吃,闲聊家常。

  走过光复路,就到了第九甫,再逛到十八甫路一带,记者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商业氛围。即便是中午时分,位于下九路1-3号的中华老字号皇上皇门店依然顾客盈门,工作人员忙着为客人打单,门口的快递小哥忙着打包商品。

  与十八甫路相连的杨巷路,商家将货物排到了门口,发往外地的编织包摆到了马路上,拉货的小推车和平板车来往穿梭,发出“轰轰轰”的响声。杨巷1号服装市场内的一位店主说,相比过去,线下散客的确少了一些。“但我们也转型了,大部分货物在网上卖,做电商的很多。还有就是做批发,定期直接发货给外地客户就行了。”

  当前,政府正在挖掘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,激发新的商业活力。据上下九-第十甫、光复南、人民南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规划,广州将以十八甫怀远驿、十三行及太平桥会馆、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为依托,打造外贸窗口,摩登商业街及宜居创业地,传承千年商都记忆。

  有历史文化学者说,“十八甫”一带如今正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而从这里诞生的外贸窗口以及商业形态却正以新的载体、新的模式不断延展。从明代的怀远驿到清代的十三行,从20世纪50年代的华南物资交流会集市贸易到后来的广交会,广州的商贸传统一直在积淀、升级。2023年10月,第134届秋季广交会的展览总面积扩至155万平方米,展位总数7.4万个,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,许多新能源、工业自动化等高技术上的含金量、高的附加价值的新展品越来越受欢迎。

  十八甫的繁华也不断拓展延伸至其他区域。清末在第十甫成长起来的陶陶居走出西关,先后在环市东路、北京路、丽影广场、珠江新城、太古汇等商业旺地开设分店,近年来还将分店开到了北京、上海等地。发端于文昌路与下九路交界的广州酒家不仅在沿江路、体育东路、越华路、滨江路、环市东路等商业旺地开有分店,门店还落子深圳、佛山等地。皇上皇、莲香楼、趣香饼家等老字号同样也走出“十八甫”,满城开花。

  2021年,广州与四个直辖市一起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。在2023年福布斯中国发布的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排行榜中,广州位列中国内地城市第三,紧随北京、上海。当前,广州也正在将天河路—珠江新城、长隆—万博、金融城—黄埔湾、白鹅潭、广州塔—琶洲打造成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。

  【图片 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陈忧子(除署名外),部分图片源自广州荔湾发布往期】